嘉慶五年(1800年)六月,浙江臺州的海面上,一百余艘海盜船如同狼群般蜂擁而來,他們的目標是富饒的浙江沿海。時任浙江定海鎮總兵李長庚,立即調動定海、溫州、黃巖三鎮水師,如同猛虎下山般迎擊海盜,經過一番激戰,擒斬數千人,終于將盜船擊退。然而,敗退的海盜并未善罷甘休,他們駕船四處逃竄,騷擾臺灣地區,形勢一度十分危急。閩浙總督玉德和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深知,要穩定臺灣的局勢,非鄒經莫屬。他倆以鄒經“熟悉水師,緝防勤奮”“海外洋面情形亦皆通曉”“內地與臺灣都未有人地相宜”,聯名奏請嘉慶帝讓鄒經赴臺灣負責海防,十二月十二日鄒經調任臺灣水師協右營游擊。
臺灣安平古堡鄭成功像(圖片來自網絡)
時福建水師提督(從一品)直轄左、中、右、前、后五營外,還下轄海壇鎮、金門鎮、南澳鎮、福寧鎮和臺灣鎮五鎮官兵,只有臺灣鎮的總兵有加“掛印”二字,稱為“掛印總兵”(正二品,全稱掛印總兵官)。掛印總兵能夠參與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務,在地方治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還?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折。臺灣鎮掛印總兵駐扎地在福建省臺灣府城內(今臺灣省臺南市)。臺灣鎮掛印總兵除直轄左,中、右三營外,還下轄臺灣水師協(副將駐安平鎮)、臺灣北路協(副將駐彰化縣)、澎湖水師協(副將駐扎媽宮汛)。而鄒經所在的臺灣水師協有左、中、右三營,每個營的最高職位就是游擊,右營駐扎在臺灣安平鎮(鄭成功將荷蘭人逐出臺灣,將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鎮,今臺灣省臺南市安平區)。臺灣水師協、北路協、澎湖水師協的最高職位是副將(從二品),受臺灣鎮掛印總兵節制。
中國海盜船的老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不久,鄒經受閩浙總督玉德推薦,委護臺灣水師協副將,協助臺灣鎮掛印總兵負責臺海南部防務,為當時汀州府籍在臺最高級別官員。
此時的鄒經,雖已年近花甲,但斗志不減當年。他一到臺灣水師協安平營署,就立即投入到緊張的防務籌備中,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保衛臺灣海防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深知安平是臺南的門戶,而臺南又是臺灣的首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他以“守土人人有責”為口號,號召當地的士民同心協力保衛海防。同時,他下令兵勇恪守軍紀,不得損害百姓利益。在他的帶領下,臺灣的海防得到了極大的加強。鄒經還新建了十余艘高大的戰船,鑄造了刀劍,制造了彈藥,為抵御海盜的進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嘉慶時期繪制的《靖海全圖》(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在臺海洋面上,海盜蔡牽如日中天。安南國內易主后,越南夷盜式微,被蔡牽乘機兼并,得到了大量的夷船和夷炮,實力倍增。水澳幫、鳳尾幫、朱濆等海盜團伙見狀,紛紛投靠蔡牽,一時間,海盜勢力如狼似虎,占據了沿海島嶼作為基地,對過往的商船進行瘋狂的劫掠,整個海峽都籠罩在了一片黑色恐怖的氛圍之中。
此時的海盜頭目蔡牽、朱濆軍事實力極強,擁有大型戰船。他們親自率領百余艘戰船,氣勢洶洶地竄入臺灣海域,企圖搶米劫貨。面對海盜的囂張氣焰,鄒經不敢懈怠,身先士卒,率領軍民浴血奮戰,最終重創海盜,保護了臺灣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然而,就在鄒經為臺灣的安定付出巨大努力的時候,他的知己兼上級、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溘然長逝,讓他悲痛萬分。閩浙總督玉德薦顏鳴漢接任,嘉慶皇帝卻任命李長庚為福建水師提督,這次任命紛爭,使得總督和提督之間的關系緊張。玉德在海戰中常瞎指揮貽誤戰事,雙督相互扯皮,李長庚最終以回避原籍為由調任浙江水師提督。更讓鄒經痛心的是,玉德收受匪首蔡牽的巨額賄賂,導致被水師圍困的匪船逃脫,這一事件引起了朝野的震怒。面對這樣的局面,鄒經悲憤交加,于嘉慶九年(1804年)四月初六猝死于臺灣安平營署,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