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連城縣隔川中心小學,走廊墻上掛滿孩子練習連城拳、舞獅,以及參與各種武術活動的照片和獎狀。大課間時,操場上數百名小學生操練連城拳“武術操”喊出的聲音,仿佛再現連城千余年習武從娃娃抓起的場景。
隔川鎮隔田村是連城拳重要起源地之一,隔田黃家拳是連城拳的重要代表。隔川中心小學濃郁的習武之風,與隔田農民拳師、省級非遺傳承人黃炎林是分不開的。從4歲開始,黃炎林就迷上了連城拳,每天一早,就跟著同是傳承人的父親,在村里的習武廳蹲馬步、舞拳頭,一招一式刻苦打熬。經過10多年的苦練,他順利接過父親的“武功秘籍”。
新世紀前后,連城傳統武術步入低谷,練拳習武者顯著下降,作為傳承人的黃炎林看著眼里、急在心里,在多番內心斗爭后,決定打破“傳內不傳外、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向社會傳授連城拳。考慮到成年人忙于學業、生計無暇習練,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學生。
“傳承好、弘揚好連城拳是我畢生的追求。”黃林如是說。作為農民拳師的黃炎林義務在縣少體校當一名武術教練,專門傳授連城拳,一干就是10多年。隨后,他又到隔川中心小學、隔川中學當義務教練,指導學生練習連城拳,并精心創編了易學易練的連城拳武術操、武術舞蹈,讓每一個孩子能學、樂學。近年來,他還創辦了連城拳傳承體驗中心,和兒子到全縣中小學、縣直機關、企業傳授“連城拳”,傾力培養更多的連城拳傳承人。
在黃炎林的帶動下,連城縣各地拳師、武術愛好者也紛紛行動起來,進城出外或辦班、建館,或當義務志愿者,面向社會各界傳授連城拳,推動連城重掀習武熱潮。第十九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套路比賽獨斬兩金的江積森是連城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三兄弟從小跟隨農民拳師的父親習武,參加工作后仍然習武不綴。近年來,他不但將連城拳傳給自己的愛人、女兒,更是一家都甘當社會體育指導員,義務傳授連城拳樂此不疲。
而連城縣也不斷加大連城拳的保護傳承力度,興建龍巖首個武術館,每年舉辦一屆以上演武大會,扶持有條件的鄉(鎮)、村組建武術協會分會,扎實開展連城拳進學校、進鄉鎮、進村居、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六進”活動,讓連城拳迸發出新活力。同時,在景區、廟會等場所不定期開展連城拳大家練、連城拳演武大會等,并策劃組織參與各項武術賽事活動,吸引更多群眾了解、參加連城拳傳承,擴大影響力。
連城縣文化館館長巫水招說,在政府和民間傳承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不是“連城拳進校園”,而是“連城拳在校園”。“全縣80%的中小學及部分幼兒園都已開展傳習活動,十多所學校將連城拳納入正式教學課程,全民習武之風正在重現。”
如今,連城拳已走出連城,走向世界,不僅縣內廣為傳揚,還流傳于上杭、長汀、清流、寧化、永安、明溪、沙縣和臺灣、廣東、江西、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并傳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巴西、泰國等國;在國內外舉行的武術節、傳統武術大賽中,連城拳代表隊頻頻爭金奪銀,實現煥新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