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紅土連城花團錦簇、瓜果飄香、鴨歡人笑,處處呈現鄉村振興、價值連城的動人景象。
瞧,在四堡鎮千畝果園,沉甸甸的水蜜桃、油桃壓彎枝頭,空氣中浮動著沁人心脾的甜香,吸引游客前來采摘;與之相鄰的芙蓉李種植基地,飽滿的果實如寶石般綴滿枝椏,在綠葉間若隱若現,奏響“中國芙蓉李之鄉”的豐收交響曲。而在文亨鎮亨明村,連城白鴨成群結隊劃過清澈溪流,在稻田中嬉戲覓食,這些被中國家禽業協會認定為“鴨類中國粹”,被譽為“全國唯一藥用鴨”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正以悠然姿態詮釋著生態養殖的富民密碼,養殖戶臉上綻放的笑容與鴨群濺起的水花一樣燦爛。
這場盛夏的豐收盛宴,遠不止于田間水畔。當四堡果香飄向城市時,冠豸山的“后花園”——塘前鄉里的豸下蓮鄉景區,接天蓮葉間粉荷初綻,客家民宿迎來一撥撥避暑游客,親子采摘、荷塘攝影、生態漂流體驗等農旅項目讓古村落煥發新活力。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的明清古巷中,研學團隊絡繹不絕……生態農業與文化旅游的“雙輪驅動”,正將連城縣的綠水青山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連城縣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實施“158”鄉村建設工作機制,以“產業強基、建設塑形、文明鑄魂、改革賦能”四輪驅動,擔當作為、奮勇爭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取得了新成效,探索出一條山區縣鄉村振興特色路徑。
2024年,連城“十個一”特色農業產值138億元,比增10.4%;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75.04億元,比增2.9%,居全市第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5元,比增7%,居全市第3;新泉鎮、塘前鄉、朋口鎮等鄉鎮入選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鄉鎮。
5月27日,走進連城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甘薯食品加工園區,自動化生產線正將地瓜“變”出百種花樣:倒蒸地瓜干、水晶薯仔、益生菌飲料……“過去地瓜只做零食,現在連地瓜藤、廢水都成了寶!”在福建紫心生物薯業有限公司的展廳內,連城縣地瓜產業發展協會會長羅柏雄指著一排新產品介紹道。
2024年,連城地瓜制品達百余個品種,年加工量41萬噸,連城地瓜全產業鏈產值已達174億元,占據全國80%以上市場份額,產品遠銷日韓、歐美,帶動全縣8萬多薯農人均增收超萬元,地瓜產業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
這份成績單背后,是連城對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深耕細作。近年來,連城縣立足農業特色優勢資源,著力抓龍頭、搭平臺、鑄鏈條、建集群,“接二連三”推進現代農業一二三產融合全產業鏈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產業支撐,獲評“世界地瓜之都”“世界蘭花之鄉”“中國連城白鴨之鄉”“中國客家硒都”。2024年,全縣出欄連城白鴨550萬羽,全產業鏈產值12.03億元;全縣種植雪茄煙2240畝,雪茄煙面積占全省種植面積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四。四堡芙蓉李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連城縣被認定為全國第一批富硒產業發展優勢區。
連城堅持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來抓,按照“一個特色產業、一個規劃引領、一個鏈條布局、一套政策支持”的思路,努力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體系。連城成立由縣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特色優勢產業“鏈長制”“鏈主制”;形成以“世界地瓜之都”產業城、“中國客家硒都”富硒產業發展等8個專項規劃配套支撐的規劃體系;確定地瓜、連城白鴨、連城蘭花等“十個一”特色農業產業,分產業出臺實施方案,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連城出臺支持政策,聚攏各類經營主體,構建以“鏈主”企業為引領,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農業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2024年該縣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縣級10家,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家,培育“一村一品”專業村21個,8家基地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認定。
與此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帶動連城農村電商經濟爆發式增長,全年網絡零售額達25億元,居全市“第一方陣”,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連城全力推進農文旅融合出彩,冠豸山景區獲批5A級旅游景區,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姑田游大龍亮相貴州“村超”、北京中軸線,水北村獲評省級美麗休閑鄉村。通過“地瓜+旅游”“非遺+賽事”等模式,連城縣逐步實現“田園變景區、產品變商品、農民變導游”的華麗轉身。
在連城縣新泉鎮,清澈的溪流穿鎮而過,兩岸的古建筑經過“微改造”后煥然一新:資政第門前的亂石堆變成了生機盎然的小菜園,廢棄的豬圈改造成了精致的口袋公園,有著百年歷史的進士第成為村民文化會客廳。不遠處,新投入使用的紅色教育研學基地迎來了一批批參加培訓的學子。
“這是連城縣以大抓項目建設推進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的實干實效。”新泉鎮黨委書記吳懷生介紹說,新泉鎮作為連城縣鄉村振興與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區域,通過生態建設與紅色走廊項目的協同推進,實現了傳統村落鄉村環境提質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連城縣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推進“培田聯動片區”“新泉聯動片區”“四堡聯動片區”“環冠豸山片區”“環梅花山片區”等5個片區入手,大力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讓傳統村落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讓傳統村落重現古韻新貌。
連城深入挖掘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元素,將歷史建筑、文化遺產、古樹、古橋等納入村莊規劃,因地制宜推進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將傳統建筑與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古民居、古建筑開發文化體驗產品、文化體驗精品路線,建設主題鮮活和特色突出的文化展館、文化活動、教育培訓等服務空間。同時,基于各傳統村落不同的條件,分別按照旅游型、生態型、生活型村落,對其進行活化利用。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整體保護+旅游激活”的方式發展旅游業,實現富民和傳統村落再復興。
在守護傳統村落“形”與“魂”的同時,連城縣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面貌。2024年,全縣完成235個行政村分類,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等五類村莊定位清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示范村34個項目有序推進,“紅色連南,整訓圣地”片區17個項目超額完成投資,打造出一批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的示范樣板。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22萬噸,新改建衛生廁所63戶,培育市級美麗宜居村莊5個,打造美麗鄉村庭院135戶、微景觀71處。農村建設品質提升工程完成投資3.8億元,農村面貌實現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蛻變。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連城縣塘前鄉塘前村成功獲評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而在塘前鄉迪坑村的文化長廊前,“文明有象”匾額熠熠生輝,研學學子們認真聆聽紀曉嵐題匾的故事;在塘前鄉上琴村京劇廣場上,村民自編自演的非遺節目贏得陣陣掌聲。
“深入實施‘八個全覆蓋’的鄉村治理模式,用文化凝聚人心、教育引導群眾,塘前鄉通過鄉村文化會客廳傳承‘文明有象’文化內涵,全鄉全民參與、黨員帶頭、典型示范,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塘前鄉黨委書記傅永貴說,作為“文明有象”文化發源地,塘前鄉通過打造鄉村文化會客廳,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深度融合,繪就出“人和業興”的文明新圖景。
為培育鄉風文明,連城縣持續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積極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縣17個鄉(鎮)248個村(社區)實現獎教獎學基金、智力支鄉協會、村規民約、基層普法、志愿服務隊伍、文明村鎮建設、移風易俗、信用連城等“八個全覆蓋”,以有形的工作抓手促無形的鄉村文明,鄉村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取得良好成效。2018至2023年連續六年獲評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成功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全省6個)、省級平安縣。
2024年,連城縣在全縣鄉鎮、村居“八個全覆蓋”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積分制、清單制管理,并在171個村、101個村落地生根。莒溪鎮墩坑村、宣和鎮城溪村等治理典型涌現。266支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活躍鄉間,4120名志愿者開展活動1500余場次,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大愛龍巖·福蓮冠豸”等實踐活動深入人心,婚喪嫁娶簡辦、孝老愛親等文明新風蔚然成風。深化“楓橋經驗”連城實踐,三級矛調中心全年調解糾紛3645件,成功率達99.8%。群眾安全感測評中,矛盾糾紛化解滿意率位列全市第2,再次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
在蓮峰鎮姚坊村,600多平方米的光伏電站覆蓋在幸福院樓頂,讓村里有了“陽光收益。”這里以前是廢棄校舍,2017年改造成光伏電站,多年來發電收益達10余萬元,不僅給村集體增收,還能給脫貧戶分紅!"姚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秀算了起賬,收益一方面用于脫貧戶分紅和幸福院運營,另一方面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一電多用、多方受益”。
這種“光伏+鄉村振興”模式只是連城縣深化農村改革的冰山一角。赤嶺村將“病害林”變為千畝茯苓基地的“生金林”,帶動百余名村民就業;蓮花村通過公開招租挽回租金損失28萬元;李彭村用征遷款購置城中心商鋪,年增收51萬元反哺民生……這些案例折射出連城農村改革的深層突破。
釋放改革發展活力,連城縣以改革紅利惠及民生。一方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村集體收益權質押貸款試點,拓展股份權能,33筆297萬元貸款為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確定宣和鎮、羅坊鄉為該縣“房票制”和“地票制”試點鄉鎮,探索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新路徑。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縣235個行政村權屬調查、審核公示、合同簽訂完成率均為100%。
另一方面,清理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化解村干部向村集體借款長期未還490.86萬元,完成率97.38%,做法得到省農業農村廳肯定,并在全省推廣漳州“四立一督”經驗暨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問題“點題整治”現場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
同時,發展壯大新型村集體經濟。深入實施“黨建富民強村”工程,新培育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的村6個,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村78個。持續推進存量債務化解,全年清理化解村級債務1377.2萬元。聘請3名退休廳級干部擔任鄉村振興特派員,成立林占熺首席專家工作站,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
“下一步,我縣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進鄉村振興系列決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全面推行‘158’鄉村建設工作機制和‘六個共富’機制,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造一批示范典型,積極探索老區蘇區鄉村振興連城模式。”連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黃伯雄說。
如今,站在冠豸山巔俯瞰連城大地,甘薯產業園的塔吊此起彼伏,紅色古鎮的游人絡繹不絕,文化會客廳的笑聲此起彼伏……這片浸潤著革命先烈熱血的土地,正以產業為基、以建設為形、以文化為魂、以改革為刃,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闊步前行。
在閩西的青山綠水間,一個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治理優的新連城正在崛起。當“世界地瓜之都”的產業品牌越擦越亮,當“文明有象”的治理新風越吹越勁,連城縣正用實際行動證明,革命老區不僅能書寫歷史,更能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