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運動是全球關注度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對提升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教育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棒球運動在很多國家都很熱門,尤其是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享有極高的重視程度。它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健身的方式,也是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這篇內容,小鶴給大家詳細地介紹一下棒球的場地、規則和裝備要求!
我們常見的棒球場呈鉆石形狀,所以又稱之為鉆石場。國際比賽的場地長度要求不得大于110M或小于100M,寬度不得大于75M或小于64M。場地分為內野和外野,內野設置有四個壘位,每個壘位之間的距離為27.43M,從而組成一個正方形。從最下方的本壘開始,依次逆時針排列為一壘、二壘和三壘。而外野是指內野之外的區域,分別站有右外野手、中外野手、左外野手三人。
棒球比賽的時間相對較長,一場美國職業棒球聯賽通常需要3個小時左右,也可能打到4-5個小時甚至更久。
比賽分為主場與客場共打9局,每隊攻守1次計為1局。9局比賽累計分值高的獲勝。如果第9局雙方打平就會進入延長局,直至分出勝負;雙方比分相差10分以上時,7局即可結束比賽;雙方比分相差15分及以上時,5局即結束。
在一場半局中,防守方共有9人上場,分別為投手 、捕手、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游擊手、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右外野手。相反的,進攻方只有擊球員獨自上場。其余8名隊員都在場外等候。
進攻隊的隊員擊球后跑壘并在三人出局前依次踏觸一壘、二壘、三壘,并且安全地踏觸本壘后記為進攻得分。在一場比賽中,最快也是最難的得分方式就是本壘打,指擊球手將對方的球擊出后(通常擊出外野護欄),擊球手依次跑過一壘、二壘、三壘并安全回到本壘。
進攻隊隊員被取消擊球、跑壘得分的權利或者防守隊為使本隊改守為攻的情況下,讓進攻隊失去3次進攻條件被稱為“出局”。
1、三振出局
投手投出三好球之后擊球員沒有打到球并且捕手接到球或者觸擊失敗,都算三振出局,而如果揮空的情況下捕手沒接到球是算三振,但是不算出局,這個時候捕手要把球傳向一壘或者直接觸殺(一壘無人或者兩出的情況下)。
2、封殺
在擊球員把球擊出后傳向壘包,防守隊員接到球后先于跑壘員踩到壘包即算出局,前提是該壘包前沒有空壘包,即跑向該壘包的跑者必須得跑。
3、觸殺
擊球員把球打出后被防守隊員接到后用拿球的手套或者手碰觸跑壘員或者擊球員(不在壘包上),不過觸殺的時候球不能脫手掉落。
4、接殺
擊球員打出高飛球后在落地前被防守隊員接到,裁判宣判出局之后出局,不過防守隊員接到球后不能失手掉落,不然算安全。
開展棒球運動的系統化練習,選擇適合孩子的棒球裝備是極其重要的。常用的棒球裝備主要分為:棒球手套、球棒、擊球頭盔、速干衣、棒球、比賽球衣。賽場上每名隊員都需要戴一只手套,來幫助隊員接球,同時,不同位置的防守隊員所帶的手套也有所不同。選對了合適大小、重量的裝備,才可以在比賽中更得心應手,發揮出強大的控制力和攻擊力。
棒球手套在場上的不同位置有著不同的選擇,共分為以下幾種:內野、投手、捕手、一壘、外野手套。其中捕手手套最為特殊,捕手可說是接搶球最多的一個了,因此手套也做得特別厚,相對的也就比較重,靈活度會比其它的手套差一點,但這是為了保護球員,不得不犧牲一點靈活度。因為捕手是以接到球為第一目的,靈活度可以少一點沒關系,不過好的捕手手套就會很注意靈活度的部分。
根據比賽規定,球棒必須為平滑圓頂型的頭部,最粗的部分直徑不得大于2.75英寸,長度不得超過42英寸,其重量根據球員揮桿的弧度進行選擇。
擊球頭盔是強制要求佩戴的。頭盔從外觀到材質由內襯減震材質和ABS編織物組成,可以有效保護頭部吸收撞擊力。而在實際的應用中,MLB球員大多會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單耳頭盔,護耳的部分只有一側,這樣更為輕便。
棒球的速干衣可以在比賽中將汗水迅速地轉移到衣服的表面,通過空氣流通將汗水蒸發,從而達到速干的目的。
棒球分為硬式和軟式。硬式棒球為職業聯賽用球,外部由牛皮制成,內部由木栓、橡膠制成;軟式棒球俗稱“空心球”,是由橡膠材質制成,一般使用在青少年棒球比賽中。
棒球的球衣分為主隊與客隊兩套,材質多數為滌綸。在球衣的正面繡有球隊名稱,背面是球員的名字以及編號。一般在比賽之前根據抽簽決定隊服的穿著,抽到主隊的穿主場球衣,反之,抽到客隊的穿客場球衣。
近些年隨著青少年棒球人才培養體系的逐步完善,我國青少年棒球隊十分活躍,在國內外比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棒球運動會在孩子們的成長道路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幫助孩子們培養競爭意識和永不服輸的精神,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提升團隊合作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